1. <strike id="otzuv"></strike>
          <sub id="otzuv"><listing id="otzuv"></listing></sub>
            1. <wbr id="otzuv"><pre id="otzuv"><button id="otzuv"></button></pre></wbr>

                名師講座網 >講座資源整合資訊 > 講座心得體會 >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總是對著干,1招教你如何解決孩子叛逆!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總是對著干,1招教你如何解決孩子叛逆!

                2022-10-11 158資源整合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總是對著干,1招教你如何解決孩子叛逆!

                我想先請大家一起回想一下距離你上次訓孩子。 過去了多久? 一天一小時? 還是一分鐘前? 你知道嗎?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根據統計數據做過一個估計,在孩子兩到十歲之間,每隔六到九分鐘。 就會被爸媽告知要遵守某項紀律。

                這樣算下來,一天有50次,一年竟然有15000次,孩子是在被爸媽教訓。 都說做爹娘不容易,這下你體會到做個娃也挺心酸了吧?但你可能要說,我也不想訓他呀,但是沒辦法呀,誰讓他這么不聽話,這么叛逆呢。

                好像確實是這樣,哎,不記得什么時候開始,那個胖乎乎可愛的天使baby好像忽然就變成了一個凡事都要說不的小惡魔。 剛開始呢,還以為這是偶爾的小叛逆,過兩年長大了就好了,后來才發現是自己太天真。 隨著它越來越大,它變得越來越我行我素。 你前一秒剛交代過,上街別亂跑,他一出門就跑到沒影。

                你才和他說千萬不要碰電扇,轉頭晾了一件衣服,一回頭就見他準備把手穿過電扇罩子,沖著轉動的扇葉就去了,嚇得你一身冷汗,趕忙一把拽回來?墒堑览碇v過,吼也吼過,孩子還是一條道走到黑,根本不拿你的話當回事,讓你忍不住仰天長嘆。 這熊孩子怎么就不能聽話點,非要和我對著干呢?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書、很多課都在教我們,說怎么樣可以讓孩子更聽話。

                但到這里,我要讓大家停一下,在這個時候,我想讓你們都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每句話都聽你的。 你真的就會很滿足嗎?

                我們都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三大能力,第一個就是獨立思考能力,如果你說什么他聽什么,我猜你一定會擔心他長大了萬一成為一個沒主見的硬生蟲可怎么辦?

                所以,那個矛盾點和真實的需求就在這里,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既遵守規矩又保持獨立判斷呢?今天這一招叫做給他機會,讓他和你對著干。你可能會想,這算是哪門子方法呀?這不是越搞越糟嗎?當然不是,雖然說的是對著干,但通過巧妙的轉移戰場,我們不但能讓孩子遵守規則,還能讓他理解規則,甚至通過獨立思考來優化規則,是不是很神奇,想了解一下。

                先別急啊,在詳細拆解這招之前呢,我還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孩子為什么非要跟我們對著干,我每一次都會說,我們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實際的行動上的改變。所以我就想問大家,你有沒有仔細想過,孩子到底是為什么跟我們對著干呢? 這里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呢,是孩子其實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但他就是要和家長唱對臺戲。就說前幾天啊,我送小孩,他上學的路上,看到小區里有一個媽媽跟著孩子后面喊,不準扔石頭啊,會砸到別人的,就一路跟著喊。那個孩子呢,還是邊扔邊跑?這孩子看起來很頑劣吧?

                可是我仔細觀察,其實不是這么回事,誒,為什么呢?他每次扔石頭都扔的不遠,而且他只往空地上扔,從來不朝著有人的方向,他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的,他知道亂扔石頭不對?瓷先,他只是不想聽媽媽的話。很多父母這時候就說了,那你說這孩子明明知道不對,但是為了叛逆,偏偏要做不對的事,你說這可恨不可恨?等一下哦,如果把叛逆的標簽就這么啪的貼上去了,我們可能就此錯過了看到孩子的機會。

                所以,要不要試著撕掉叛逆的標簽?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越來越不滿足于只按家長的指揮形式,因為呢,會讓他失去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 你說不準跑會跌倒的,他就失去了嘗試在飛奔中保持平衡的機會。 你說不要站著吃冰淇淋會滴到身上的,他就失去了鍛煉花式舔冰淇淋一滴不沾身的機會。

                你說不準扔石頭會砸到別人的,他就失去了學習巧妙避開無辜目標的機會。 孩子想自己試試看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他需要通過各種親身體驗來摸清自己能力的邊界,他得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挑戰權威的背后,其實是他自我成長的正當需求。你打壓了這些事態,同時也打壓了他自我成長的渴求。

                換到這個角度上,會不會忽然覺得孩子的抗爭也有點可愛了?他正在努力的用他微小的身體去跟這個真實的世界連接。 那孩子跟我們對著干的第二種情況是什么呢?孩子試探的不再是他的能力,而是你說的規則本身。

                換句話說呢,孩子確實不清楚父母說的不準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準。 比如媽媽說不準玩水。 可是孩子就很好奇啊,媽媽今天說不能玩水,但昨天我玩水他也沒生氣啊,為什么今天就不能玩了呢?我得試試看是不是真的不能玩。

                這時候,孩子并不是故意要和你對著干,他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好奇心,想要通過行動來確認你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規則。這種心理本來無可厚非,我們需要關注的只是不能讓他因為好奇跨越了安全底線,而讓自己陷入到真正的危險當中。

                所以到現在這,我們已經知道孩子不愿意聽話背后的原因,那我們就可以踐行一下今天的辦法了,給他機會,讓他和你對著干。

                其實聽了上面的原因,很多媽媽已經能理解這個辦法后面的邏輯了,那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操作,我們進一步把這個方法專門設計成了一個親子游戲,叫做真假不準大競猜。 游戲規則是這樣的。

                爸爸媽媽呢,每天要給孩子提出五個不準條款,這些不準條款當中啊,有些是真的,比如說不準摸電風扇,有些是假的,比如不準玩媽媽的衣服。

                孩子每天的任務是競猜父母的禁止條款,哪些是真不準,哪些是假不準。只要一天累計猜中三次,孩子就獲得勝利。如果能把原因解釋出來,還有額外獎勵。

                這里有兩條原則特別重要,第一條呢,競猜期間,當孩子把真不準當成了假不準時,爸爸媽媽必須把不準背后的原因給孩子講解清楚。

                舉個例子,我跟小核桃約定不能碰電源插頭,他在競猜的時候說這是假,不準。那天我很認真很詳細的把原因講給他聽,因為是在游戲環境中,他特別認真的聽,不像以前啊,每次我講理由,他都覺得我是想方設法要教訓他。

                那第二點呢,孩子對于父母的真不準還有反駁的權利。比如你認為不準玩水是真的,但是孩子認為這個規則不合理,如果他能有很好的理由說服你,衛生間是可以玩水的,其他地方才不行,那么這個真不準就成了假不準,因為他需要重新修訂增加條件了。 當然,最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聲明來兜底,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父母所有,這樣呢,你就可以根據游戲的進展適度調整規則了。

                我們來看看啊,真假不準大競猜是怎么樣讓孩子快速遵守規則的同時又培養了他的獨立判斷能力。 首先啊,我們剛才講了,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深淺,而是他想挑戰你。

                那這個游戲呢?它大大滿足了孩子挑戰權威的心理,因為它有一個預設的前提。 爸媽有一些說法就是錯的。

                孩子可以理直氣壯的來找茬,用這種方式挑戰父母是被允許的,而且呢,你如果挑戰對了,你就贏了。挑戰是聰明的體現,這樣一來,孩子已經被給予了挑戰父母權威的機會,就不需要用那種我就是要扔石頭或者是我就是要說臟話這些方式來宣告叛逆了。

                其次呢,在沒有用我們這個方法前啊,當孩子不清楚父母說的不準是不是真的的時候呢,他有可能會把一些特別重要的,可能涉及生命危險的不準當成假的禁令,從而在好奇心驅使下胡亂嘗試,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情況。

                比如啊,一些新聞里經?吹胶⒆油淌沉撕苡驳臇|西,受傷了,或者是從高處跳下,崴了腳,摔斷了腿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情況。那這個游戲啊,就給了父母糾錯的空間,在孩子把真不準猜成假不準的時候,父母正好趁機解釋其中的道理。 因為講道理本身就是游戲規則必備的環節,孩子就會帶著好奇心認真的聽完,大大降低了真的不知道這件事情危險的可能性,嚴格的守住了安全底線。

                就拿前面說的不準摸電扇來說,哪怕孩子比較容易能猜對這是真不準,他也未必真的清楚到底是為什么不行呢?那有的孩子可能會說,因為一碰電扇就會觸電,因為媽媽怕我把電扇弄壞。

                媽媽就可以趁機去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后把這個條款描述的更加具體,而且還要說明原因。比如告訴孩子說不能把手伸進轉動的風扇里,是因為風扇的速度很快,扇葉是很硬的,就像小刀片一樣,會弄傷手指,會很痛,而且更嚴重的是會丟掉手指。 這就比平日里順口一說的不準摸電扇更加明確,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而且呢,由于對爸爸媽媽的挑戰變成游戲的一部分,這就去掉了叛逆的標簽,孩子也會更有意愿學習生活中的規則。而且你知道嗎,為了提高準確率,他們還可以理直氣壯的揣測媽媽的心思,理解真實世界中各種規則背后的原因。 你們看,無形中,這些規則變成了他自己獨立判斷的結果,他自然而然的也就會遵守這些規則了。

                好,關鍵點來了,你有沒有發現啊,這個辦法最妙的是,不管孩子猜的準不準,每個規則背后的理由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釋。

                要么就是他猜錯了,所以爸爸媽媽要跟他解釋,要么就是他猜對了,爸爸媽媽可以追問為什么,讓他自己說出來,但無論如何,他都更了解了規則背后的原因。很多時候啊,孩子跟我們對著干,其實就是不夠理解這件事情到底為什么不可以,這就是這個游戲的巧妙之處,我們通過讓孩子對著干,把在現實中對抗的戰場搬到游戲中,成功的讓他懂得了我們想讓他遵守的重要規則,還培養了他獨立判斷的能力。

                而且呢,對父母自己而言,除了上面這些,這個游戲還有兩個額外的好處。

                第一,能幫助爸爸媽媽分清孩子和你對著干的兩種情況。剛才我們說了,一種是孩子真的不懂為什么不準,如果是這樣,你就可以及時的和他解釋清楚,另一種是呢,孩子不拿自己的話當回事,所以說孩子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讓人會有點不爽。但仔細想想,一邊是孩子對我的每句話都不假思索的遵從,另一邊是孩子是否清楚安全底線,是否能夠獨立判斷危險。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做爸媽的都知道,后者才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這樣呢,就可以幫助我們分清楚問題中的主次,不再困在自己權威感被挑戰的不爽當中,焦慮感也會隨之下降。而且你會發現啊,自己想要的并不是孩子事事都聽你的話,當孩子變得會和你講道理,會分辨對錯,你和孩子的關系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起來。

                第二個好處就是我們能重新審視自己,這個很重要。在我們當爸媽的過程當中,當家長說出一些不準條款的時候,由于孩子會跟你辨別這個不準的真假,那你就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制定的規則是不是足夠清晰合理。比如我們有時候會隨口對孩子說不準跑,說的多了孩子不聽你也上火。而當我們玩真假不準大競猜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完全禁止孩子奔跑,那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修改這個不準條款,比如改成不準在汽車道上奔跑。

                你會發現,只是這樣簡單的修改,我們之間的矛盾好像突然就不存在了。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兒童教育之母、意大利心理學家教育加蒙太梭利的一段話。

                他說,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重要的是使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別對和錯。 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別人。

                我們再總結一下,我們通過給他機會,讓他和你對著干這個方法,不僅成功的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還通過培養他的獨立判斷,讓他知道為什么遵守這些規則,把紀律和自由高度統一起來,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成為的樣子嗎?

                如果您感覺該文章不錯,幫忙分享給您的朋友或朋友圈,謝謝!
                • 返回
                  頂部